
炎炎夏日,蔡和森纪念馆因为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的不断开展,学习热潮高涨,前来参观学习的团体络绎不绝。目前,纪念馆日均接待游客5000人次以上。
宽阔的蔡和森广场正中央,矗立着《蔡和森同志光辉一家》的群雕塑像。白色的麻石雕像在阳光的衬映下,熠熠生辉。在这光辉一家中,有3人为信仰而牺牲,用生命彰显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仰。4人成为中共中央委员,这在中共党史上绝无仅有。这背后离不开一位叫葛健豪的伟大革命母亲。
一百多年前,在双峰县荷叶乡光甲堂,有一个女人,用一双小脚,走出了一片宏大天地,走出了一个女人波澜壮阔的一生。她年逾五十之际,携子女,冲破重重阻力,走出大山,走向县城、省城、再远渡重洋,去往万里之外的法兰西,只为寻求济世救民的真理。她是一千多名留法学生中年龄最大的“老同学”,被当时舆论界誉为二十世纪“惊人的妇人”。她两度在湘乡和长沙创办女子职业学校,堪称湖南早期女子教育家。她将自己的儿女一个个送上革命道路,为中国共产党培育了四名杰出的中央委员,自己也在白色恐怖下冒着生命危险投身革命。毛泽东尊称她为“大家长”,人称她为“女中豪杰”、“革命母亲”。
这位伟大的女性,就是蔡和森、蔡畅、向警予、李富春共同的母亲——葛健豪。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倡导女子受教育的革命思潮席卷全湘。由于地处偏僻,信息闭塞,葛健豪所在的永丰镇仍是一潭死水。为顺应时代潮流,她带头剪掉了自己头上的“巴巴头”,她的行动,曾给永丰这个小镇带来了巨大影响。当许多新学校在省城长沙兴办时,她决定送儿子蔡和森进省城读书。因为拿不出路费和学费,葛健豪把自己私藏了几十年的嫁妆——一包首饰拿出来典当,让蔡和森走上了读书救国的道路。
1913年,48岁的葛健豪收到了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的儿子蔡和森的一封信,信上说:长沙新办一速成女子职业学校,专门为女子教育培养师资。看完来信的葛健豪兴奋不已,她决心去省城求学。就这样,葛健豪带着女儿蔡畅、蔡庆熙和外孙女刘昂,离开了永丰,前往省城。葛健豪来到女子教员养成所便要报名,但负责登记的老师见她已年近五旬,执意不肯招收。没有报上名的葛健豪,回到住所便要儿子蔡和森帮她写一张“状纸”,她要到长沙县衙去告状,状告女子教员养成所不准国民行使受教育的权利。第二天,她独自一人带着呈文来到县衙,县官问道:“你叫什么名字?”葛健豪答:“我原名叫葛兰英,现改名叫葛健豪,‘健’就是要做改造社会的健将,‘豪’就是要做打倒封建的英豪!”县官又问:“你为什么要读书?”葛健豪大声说:“为国,寻求强国之道;为己,寻求自立之道;为后代,做个表率,男女一样,都要读书,都能读书!”县官不由赞叹道:“好一个了不得的妇人!”便提起笔来,在呈文上批道:“身虽妇人,堪比男子;年纪虽大,奇志可嘉。破格录取,不得罔拒。”就这样,葛健豪被免试进了湖南女子教员养成所。蔡家祖孙三代人进省城求学的故事,曾在湖南传为佳话。1915年,在女子教员养成所结业的葛健豪愈发深刻地认识到女性接受教育自救的重要性。于是,她回到家乡永丰,创办了“湘乡县立第二女子职业学校”。
葛健豪给学生讲时势、论国事,把第二女校办成了一个宣传民主与科学新思想的阵地。她倡导女子参加音乐、体育等活动,鼓励女性“放足”、留短发、反对包办婚姻。在当时,很多女性把第二女校当成了“妇女之家”,说:“进了二女校,就好像生活在一个自由的天地。” 然而这些办学的“越轨”行为,引起了封建顽固势力的惊恐,多方阻挠妇女入学,迫使二女校不得不暂时停办。尽管经历了办学的挫折,但办学的理想在葛健豪的心中坚不可摧,她对女儿蔡畅说:“在世界上,要真正办成一件事,哪有一帆风顺的?经过一些挫折,才能磨炼人。”
1919年夏,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形成高潮。蔡和森把赴法留学的主张告诉母亲,葛健豪非常赞同,她爽朗地笑道:“我有刺绣工艺,很乐意把它带到外国去,虽然我已经五十多岁了,但我的心没有老,老当益壮嘛。” 为了帮助一些留学青年解决出国经费不足的问题,葛健豪向恒丰纱厂借来银洋600元,并给一道去的湖南青年打气。她说:“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就要活得有意义,我们现在去留学,将来回国就可以干一番救国救民的大事。”葛健豪这“第一个留学老学生”的风采,对当时的青年产生了很大影响。同年12月25日,葛健豪与蔡和森、蔡畅、向警予等30多名湖南学生在上海杨树浦码头乘坐法国邮船“盎特莱蓬”号启程。
在那个年代,50岁的妇人无异于一个行将就木的老太婆,而时年54岁的葛健豪,成了中国第一个赴欧留学的小脚老太太。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她的壮举引起了全国轰动,上海《申报》称她是“中国女界的楷模”。初到法国的葛健豪,没有任何外语基础,只得跟着年轻学子们硬啃法语,像小学生一样,从一个个单词学起。虽然年纪大、记忆力差,但她意志坚强、锲而不舍,凭着一股不服老、不认输的魄力闯过了外语关,9个月后便能用法文对话和阅读法文报刊,这实在不失为一个奇迹。
第一排左二为葛健豪
对此,法国蒙达尔纪女校校长沙情博士佩服不已,跷起大拇指称赞道“中国妇女真是聪明能干!”葛健豪白天学习,晚上回到住所便带着蔡畅、向警予一同刺绣,直到深夜。她的刺绣工艺精湛,绣品深得法国妇女的喜爱,一件可卖几十至上百法郎。换来的钱,她不只是供自己和儿女们的勤工俭学,还用来资助其他学生。在法国勤工俭学的日子里,葛健豪极力支持儿子蔡和森与向警予、女儿蔡畅与李富春自由结婚,认为这是“向封建婚姻制度宣战”。这在当时的中国青年中产生过深刻影响,许多青年“以向蔡做首领”,实行了不要婚约的自由结婚。 在法国,葛健豪见证了新民学会会员“革命还是改良?马克思主义还是无政府主义?”的一次次争论,亲历了中国共产党旅欧支部从酝酿到成立的过程。
1921年2月28日,为反对北洋军阀驻法公使馆迫害和排斥勤工俭学学生的阴谋,在巴黎的400多名留学生举行示威游行,并包围了中国驻法公使馆。葛健豪与向警予、蔡畅手挽手,义愤填膺,勇敢地走在队伍的最前面。别人劝她说:“蔡伯母,您年纪大了,别参加游行了。”葛健豪斩钉截铁地说:“只要我一息尚存,就要同青年们一块战斗!”她带头高呼口号,冲进公使馆,当面质问驻法公使陈篆。这次维权斗争,最终迫使中国驻法公使馆做出了让步。1923年,为了掩护儿女的革命工作,葛健豪结束了留法勤工俭学的生活,并先后辗转于长沙、武汉、上海等地,全力配合党的地下工作。她的女儿蔡畅开玩笑道:“妈,您干的可是掉脑袋的事,不害怕吗?”葛健豪摸摸自己的头,晃了晃,自豪地说:“你可别小看我这老婆子,只要革命需要,脑袋掉了也值得!”1925年夏,为争取妇女解放,葛健豪在长沙颜子庙再办了一所平民女子职业学校。这所学校也是中共组织活动的秘密场所。
从1925年到1931年这短短的六年时间里,葛健豪的三个儿女——蔡林蒸、向警予、蔡和森在他们人生最璀璨的年华先后为国捐躯。作为一个母亲,她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巨大悲痛,她将悲痛化成了更加坚定的革命信念,砥砺前行。
晚年的葛健豪,应党组织的要求,回到老家永丰,为革命烈士抚育遗孤,虽归桑梓,却心系革命。
1943年3月16日,葛健豪病逝于永丰石板冲,终年78岁。在她弥留之际,仍不忘对身边的长女蔡庆熙说:“你写信告诉咸熙,母亲已看不到他们事业的成功了,但革命一定会胜利的。”这是这位母亲与世长辞时留下的最后一句话。
葛健豪,这位平凡而伟大的女性,用她的一生演绎了一个传奇。她首先是一个慈母,甘为子孙后代吃苦受累,无私奉献;同时,她更是一个虔诚的学生,一个知识的探索者,一个伟大理想的追求者,敢为人先,心忧天下。身为人母,她甘为大家舍弃小家,将对子女的小爱转化成对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大爱。她早已把自己,把自己的家庭和儿女的事业前程,同整个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地相溶在了一起……
责编:戴戈
来源:双峰县融媒体中心
曾超群赴双峰县检查消防安全和防溺水工作
2025年省文联系统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暨基层文联骨干专题培训班在双峰举行
双峰江口农文旅融合发展项目举行签约仪式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与双峰县人民政府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
王文红检查消防安全和防溺水工作
王文红主持召开2025年双峰县人民政府第8次常务会议
“娄超”燃动双峰:以球会友 “足”够精彩
“娄超”双峰“第二现场”:大屏前的观赛热
下载APP
分享到